61.汉初人杰

【被困三天后, 汉军的粮草几乎断了,全军危在旦夕。被困七天后,陈平终于发现了转机, 他发现冒顿有个宠爱的阏氏,即便是围困汉军之时,也不忘与其同进同出,朝夕不离, 于是便想从阏氏身上打开突破口。】

【陈平派遣使者下山,暗中与阏氏会面,一面向阏氏送上金银珠宝, 一面又送上了一个美女的画像,请阏氏将其交给冒顿。阏氏对金银珠宝爱不释手,对那个美人图却避之如虎。偏偏使者还装作一副虔诚的样子, 说汉帝被单于包围, 想要罢兵言和, 请您看在珠宝的份上代他向单于求情, 这是大汉第一美人,愿献于单于。】

【阏氏自然不想有新的美人来分自己的宠爱, 对此很是抗拒,使者装作无奈道:“这也是无奈之举, 如果您能帮我们解了围,自然就不必把美人送于单于了。”】

张仪:“呵, 这不是第二个郑袖吗!也不知冒顿会不会像楚怀王一样被枕边风影响。”

嬴驷:“这个冒顿可不是个傻子,他怕是会将计就计。”

张仪颔首, “不错,匈奴内部不稳,他不敢将所有力量都用在与汉军死磕上。”

【眼看着自己地位不保, 阏氏十分上心,她对冒顿道:“我听说,汉军已经有几十万援军到了。”冒顿像看笑话一样看着自己的女人,他都不知道的消息,阏氏是从哪里知道的。阏氏接着说,“现在汉帝被您困在山上,汉人不会善罢甘休,必定拼命援救。即便我们当真打败汉人,夺了他们的城池,也没办法长久占据。万一汉帝等到了援军,内外夹攻,我们就没有退路了。”】

【这些问题也是冒顿正在思考的,他没有把握一举打败汉军,只能选择先行围困,这七日不断进攻,却始终没有攻破汉军防线,而被隔绝在外的汉朝援军正源源不断聚集而来。早已与他约好的王黄赵利却迟迟未到,让他不免怀疑这两人是不是起了二心。各方面情况都于自己不利,继续抓着汉帝不放,怕是不好收场……】

刘邦沉吟:“王黄赵利?”

群臣皆摇头不知这二人是谁,还是陈平心细,他恍惚听过这两个名字,“似乎是韩王信的部下。”

张良道:“如今韩王信反叛已是板上钉钉了!”

萧何:“他们怕是早已约好内外夹击,只是不知出了什么问题,这两人未能及时赶到。”

【除此之外,冒顿还有更深层的考量,中原人多,士卒杀之不尽,自己却是倾国之力,孤注一掷。若是与汉军交战日久两败俱伤,草原上那些部落可就要脱离自己的掌控了。所以,冒顿也在等着刘邦的让步,只要匈奴能得到足够的好处,便是退兵也不亏。】

蒙恬道:“草原骑兵擅长劫掠,来去如风,却不擅长攻坚,一旦拖得时间长了,冒顿的先期优势会丧失殆尽。”

霍去病:“打匈奴就是比谁更快,用匈奴的骑兵战术才能战胜匈奴人。”

论奔袭战闪电战,卫青也是个中好手,“茫茫草原,能找到敌人才是第一要务。”

李广、公孙弘等迷过路的将军无语凝噎,谁能像你们舅甥二人一样,在草原上寻路比匈奴人还擅长。

【阏氏的话让冒顿有了一个完美的借口,冒顿让开了包围圈的一角,刘邦终于逃出重围,一场大难消弭于无形。】

【陈平之计解了刘邦之围,却无法改变汉匈之间的局势,此后匈奴数次犯边,边关百姓多遭屠戮,直到刘邦采纳了刘敬的意见,与匈奴和亲,才缓和了北方的边患。】

评论区

“汉家青史上,计拙是和亲。社稷依明主,安危托妇人。岂能将玉貌,便拟静胡尘。地下千年骨,谁为辅佐臣。”

“汉初的局势,根本打不过匈奴,不和亲岂不是会死更多人。”

“在统治者的立场上,以一个女子的一生换取数年的和平,这笔买卖很划算,但那些背井离乡的女子何辜。”

“覆巢之下安有完卵,若是匈奴占领中原,她们也没有好下场。”

“她们为了大汉远嫁塞外,可是有谁记得她们的奉献呢!”

“我们批判的并不是这个政策,而是朝廷中央那些醉生梦死不思进取,享受女子带来的和平,反过来压迫女子的人,比如汉成帝的从胡俗……”

汉高祖,文景二帝都有些无言以对,若不是国力不够,他们也不想忍下去啊。

但“从胡俗”是何意?

【汉朝最有名的和亲公主当属王昭君。汉宣帝时,匈奴已经被人为分成了南北两部,南匈奴呼韩邪单于依附于汉朝,北匈奴则远遁漠北,汉朝北方边患基本消除。】

刘邦、刘恒等汉初的统治者们呼吸急促,激动的不能自己,“北方边患基本消除!”

汉武帝也激动的站了起来,“仲卿,去病,我们成功了!”

虽然不知这个汉宣帝是自己几代孙,但这份功劳刘彻自认他能占五成。

手握大汉双璧的他就是如此的自信!

虽然群臣中也有人注意到匈奴只是分裂,并没有被完全消灭,但这种时候,就不要打扰陛下的兴致了。

【汉元帝时,北匈奴郅支单于看到呼韩邪单于在汉朝的支持下实力大增,于是向西域发展,攻打乌孙,以武力逼迫康居求和,并在当地筑城。汉朝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派兵攻打康居,城陷,郅支单于死。】

【呼韩邪单于为表忠心再次入朝,自请为婿,汉元帝同意了。不过此时与汉初情况不同,大汉属于强势的一方,不必嫁公主宗女出塞。汉元帝便从宫女中选了一人赐给呼韩邪,那人就是王昭君。】

【昭君出塞两年后,呼韩邪单于去世,她上书汉朝庭希望能回归故乡,此时汉元帝已死,其子汉成帝即位,面对昭君的恳求,汉成帝却漠然无视,要求昭君“从胡俗”,何为“胡俗”,便是父死子继,兄终弟及,继承的不只是王位财产,还有父亲的女人。昭君只能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,这对于一个成长在中原地区,知书达理的姑娘来说是莫大的耻辱。】

【群山万壑赴荆门,生长明妃尚有村。一去紫台连溯漠,独留青冢向黄昏。画图省识春风面,环佩空归月夜魂。千载琵琶作胡语,分明怨恨曲中论。】

【我们不知昭君有没有怨恨,但她定是极其思念家乡的,十余年后昭君郁郁而终,终其一生都没有再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。昭君悉心教导匈奴女子纺织种植,备受匈奴百姓爱戴,带给汉匈两国近半个世纪的和平,昭君功莫大焉!】

刘奭震惊的看着天幕,他所在的时空,昭君已经出塞,所以他能确定自己就是汉元帝,“朕只有不到两年的寿命了……”

再看太子刘骜上位后做的事,似乎不太靠谱啊。

汉成帝刘骜今日早朝正与百官商量昭君的来信,他们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,为了体现汉匈亲善和睦,当令昭君“从胡俗”。况且,那只是一个宫女,又不是刘家血脉,没有谁会费心为昭君着想。

若不是天幕及时出现,汉成帝的诏书就已经送出去了。

“天幕出现的也太不巧了,朕这不是还没有发出诏令吗!”现在,全天下都知道了自己的打算,他也怕引起民间物议沸腾,到时候又是更大的麻烦。

他吩咐近侍:“诏书留中,朕还要想一想。”

评论区

“一身归朔漠,数代靖兵戎,若以功名论,几与卫霍同。”

“汉朝初年的局势是很艰难的,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都差点被送到塞外和亲,那可是大汉的嫡长公主。还有汉武帝的姐姐也被送到了匈奴,这件事算是汉武帝致力于干翻匈奴的导火索。但是汉元帝时已经完全不同……”

“经过武帝开边,孝宣中兴,汉朝的实力达到顶峰,匈奴已经被打残了,汉朝不必屈辱求和,昭君出塞只是汉元帝的民族和睦政策罢了。”

汉高祖高声喝彩:“好!朕的子孙做的好!”

他原本因为白登之围低落的情绪瞬间高涨,恨不得告诉所有人,这是自家后代。

文帝景帝也很高兴,虽然不知武帝宣帝是自己哪一代的子孙,但要开边定然需要很到钱财。他们作为先辈,唯一能做的就是积攒更多财富,为子孙减轻压力。

汉武帝已经确定了自己的谥号,知道“武帝开边”说的就是他。他疑惑的是“孝宣中兴?有中兴就有衰落,难道自己的子孙后代没有能力守住基业,败坏了朝政,等到后来的宣帝时才有中兴之说吗?”

诸位大臣面面相觑,都不敢参与这个话题。卫青心里咯噔一下,如果不出意外自家外甥就是陛下的继承人,难道是外甥做的不够好……

有时候,知道一鳞半爪的消息反倒让人抓耳挠腮,恨不得天幕立刻开讲汉朝之事。

皇帝们关注的是边关无战事,另一些人的关注点却不一样。

吕雉咬紧了牙关,她的鲁元公主,居然要被送去和亲,那可是她唯一的女儿。看来,她必须加快速度,拉拢沛县老臣,拥有自己的势力。

【回到我们原来的话题上,汉朝建立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总有陈平的身影,至于他的最后一计,则发生在大汉建国二十多年后,在这里我们先卖个关子。】

【陈平活的通透,深谙人心,审时度势,每一次抉择中都能选中最好的一条路,却也因为多次改变政治主张被后人诟病。】

【公元前196年,英布叛乱,刘邦御驾亲征,身受重伤。回到长安不久,又听说燕王卢绾谋反,便派樊哙率军征讨。樊哙本是沛县的屠夫,后跟随刘邦起兵,骁勇善战,屡立战功,身为吕后的妹夫,他们天然就是同盟。但天下安定后,刘邦所代表的皇权与吕后的外戚集团之间产生了很深的矛盾,刘邦忌惮吕后势大,想要临阵换将,斩杀樊哙,执行这项任务的就是陈平。】

【眼看刘邦命不久矣,将来能做主的就是吕后和太子刘盈,陈平自然不想得罪吕后,他没有听命斩杀樊哙,而是将其押回京城,要杀要放,全由刘邦做主。】

天幕短短几句话之间信息量巨大,汉初的君臣都被惊到了,他们看着端坐首位的皇帝与皇后,面面相觑。

萧何在思索该不该答应吕后的拉拢,张良则想着,今天就不该出门,在家里修仙多自在。樊哙迅速低下头,他不能让人看到自己此刻的面色……

刘邦多疑的性格注定了他谁都不会相信,如今也将怀疑的目光看向了陈平。

陈平不紧不慢地解释道:“臣位卑,且疏不间亲,不敢参与陛下家事。”

皇家太可怕,我想回乡下!,

虽然群臣中也有人注意到匈奴只是分裂,并没有被完全消灭,但这种时候,就不要打扰陛下的兴致了。

【汉元帝时,北匈奴郅支单于看到呼韩邪单于在汉朝的支持下实力大增,于是向西域发展,攻打乌孙,以武力逼迫康居求和,并在当地筑城。汉朝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派兵攻打康居,城陷,郅支单于死。】

【呼韩邪单于为表忠心再次入朝,自请为婿,汉元帝同意了。不过此时与汉初情况不同,大汉属于强势的一方,不必嫁公主宗女出塞。汉元帝便从宫女中选了一人赐给呼韩邪,那人就是王昭君。】

【昭君出塞两年后,呼韩邪单于去世,她上书汉朝庭希望能回归故乡,此时汉元帝已死,其子汉成帝即位,面对昭君的恳求,汉成帝却漠然无视,要求昭君“从胡俗”,何为“胡俗”,便是父死子继,兄终弟及,继承的不只是王位财产,还有父亲的女人。昭君只能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,这对于一个成长在中原地区,知书达理的姑娘来说是莫大的耻辱。】

【群山万壑赴荆门,生长明妃尚有村。一去紫台连溯漠,独留青冢向黄昏。画图省识春风面,环佩空归月夜魂。千载琵琶作胡语,分明怨恨曲中论。】

【我们不知昭君有没有怨恨,但她定是极其思念家乡的,十余年后昭君郁郁而终,终其一生都没有再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。昭君悉心教导匈奴女子纺织种植,备受匈奴百姓爱戴,带给汉匈两国近半个世纪的和平,昭君功莫大焉!】

刘奭震惊的看着天幕,他所在的时空,昭君已经出塞,所以他能确定自己就是汉元帝,“朕只有不到两年的寿命了……”

再看太子刘骜上位后做的事,似乎不太靠谱啊。

汉成帝刘骜今日早朝正与百官商量昭君的来信,他们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,为了体现汉匈亲善和睦,当令昭君“从胡俗”。况且,那只是一个宫女,又不是刘家血脉,没有谁会费心为昭君着想。

若不是天幕及时出现,汉成帝的诏书就已经送出去了。

“天幕出现的也太不巧了,朕这不是还没有发出诏令吗!”现在,全天下都知道了自己的打算,他也怕引起民间物议沸腾,到时候又是更大的麻烦。

他吩咐近侍:“诏书留中,朕还要想一想。”

评论区

“一身归朔漠,数代靖兵戎,若以功名论,几与卫霍同。”

“汉朝初年的局势是很艰难的,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都差点被送到塞外和亲,那可是大汉的嫡长公主。还有汉武帝的姐姐也被送到了匈奴,这件事算是汉武帝致力于干翻匈奴的导火索。但是汉元帝时已经完全不同……”

“经过武帝开边,孝宣中兴,汉朝的实力达到顶峰,匈奴已经被打残了,汉朝不必屈辱求和,昭君出塞只是汉元帝的民族和睦政策罢了。”

汉高祖高声喝彩:“好!朕的子孙做的好!”

他原本因为白登之围低落的情绪瞬间高涨,恨不得告诉所有人,这是自家后代。

文帝景帝也很高兴,虽然不知武帝宣帝是自己哪一代的子孙,但要开边定然需要很到钱财。他们作为先辈,唯一能做的就是积攒更多财富,为子孙减轻压力。

汉武帝已经确定了自己的谥号,知道“武帝开边”说的就是他。他疑惑的是“孝宣中兴?有中兴就有衰落,难道自己的子孙后代没有能力守住基业,败坏了朝政,等到后来的宣帝时才有中兴之说吗?”

诸位大臣面面相觑,都不敢参与这个话题。卫青心里咯噔一下,如果不出意外自家外甥就是陛下的继承人,难道是外甥做的不够好……

有时候,知道一鳞半爪的消息反倒让人抓耳挠腮,恨不得天幕立刻开讲汉朝之事。

皇帝们关注的是边关无战事,另一些人的关注点却不一样。

吕雉咬紧了牙关,她的鲁元公主,居然要被送去和亲,那可是她唯一的女儿。看来,她必须加快速度,拉拢沛县老臣,拥有自己的势力。

【回到我们原来的话题上,汉朝建立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总有陈平的身影,至于他的最后一计,则发生在大汉建国二十多年后,在这里我们先卖个关子。】

【陈平活的通透,深谙人心,审时度势,每一次抉择中都能选中最好的一条路,却也因为多次改变政治主张被后人诟病。】

【公元前196年,英布叛乱,刘邦御驾亲征,身受重伤。回到长安不久,又听说燕王卢绾谋反,便派樊哙率军征讨。樊哙本是沛县的屠夫,后跟随刘邦起兵,骁勇善战,屡立战功,身为吕后的妹夫,他们天然就是同盟。但天下安定后,刘邦所代表的皇权与吕后的外戚集团之间产生了很深的矛盾,刘邦忌惮吕后势大,想要临阵换将,斩杀樊哙,执行这项任务的就是陈平。】

【眼看刘邦命不久矣,将来能做主的就是吕后和太子刘盈,陈平自然不想得罪吕后,他没有听命斩杀樊哙,而是将其押回京城,要杀要放,全由刘邦做主。】

天幕短短几句话之间信息量巨大,汉初的君臣都被惊到了,他们看着端坐首位的皇帝与皇后,面面相觑。

萧何在思索该不该答应吕后的拉拢,张良则想着,今天就不该出门,在家里修仙多自在。樊哙迅速低下头,他不能让人看到自己此刻的面色……

刘邦多疑的性格注定了他谁都不会相信,如今也将怀疑的目光看向了陈平。

陈平不紧不慢地解释道:“臣位卑,且疏不间亲,不敢参与陛下家事。”

皇家太可怕,我想回乡下!,

虽然群臣中也有人注意到匈奴只是分裂,并没有被完全消灭,但这种时候,就不要打扰陛下的兴致了。

【汉元帝时,北匈奴郅支单于看到呼韩邪单于在汉朝的支持下实力大增,于是向西域发展,攻打乌孙,以武力逼迫康居求和,并在当地筑城。汉朝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派兵攻打康居,城陷,郅支单于死。】

【呼韩邪单于为表忠心再次入朝,自请为婿,汉元帝同意了。不过此时与汉初情况不同,大汉属于强势的一方,不必嫁公主宗女出塞。汉元帝便从宫女中选了一人赐给呼韩邪,那人就是王昭君。】

【昭君出塞两年后,呼韩邪单于去世,她上书汉朝庭希望能回归故乡,此时汉元帝已死,其子汉成帝即位,面对昭君的恳求,汉成帝却漠然无视,要求昭君“从胡俗”,何为“胡俗”,便是父死子继,兄终弟及,继承的不只是王位财产,还有父亲的女人。昭君只能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,这对于一个成长在中原地区,知书达理的姑娘来说是莫大的耻辱。】

【群山万壑赴荆门,生长明妃尚有村。一去紫台连溯漠,独留青冢向黄昏。画图省识春风面,环佩空归月夜魂。千载琵琶作胡语,分明怨恨曲中论。】

【我们不知昭君有没有怨恨,但她定是极其思念家乡的,十余年后昭君郁郁而终,终其一生都没有再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。昭君悉心教导匈奴女子纺织种植,备受匈奴百姓爱戴,带给汉匈两国近半个世纪的和平,昭君功莫大焉!】

刘奭震惊的看着天幕,他所在的时空,昭君已经出塞,所以他能确定自己就是汉元帝,“朕只有不到两年的寿命了……”

再看太子刘骜上位后做的事,似乎不太靠谱啊。

汉成帝刘骜今日早朝正与百官商量昭君的来信,他们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,为了体现汉匈亲善和睦,当令昭君“从胡俗”。况且,那只是一个宫女,又不是刘家血脉,没有谁会费心为昭君着想。

若不是天幕及时出现,汉成帝的诏书就已经送出去了。

“天幕出现的也太不巧了,朕这不是还没有发出诏令吗!”现在,全天下都知道了自己的打算,他也怕引起民间物议沸腾,到时候又是更大的麻烦。

他吩咐近侍:“诏书留中,朕还要想一想。”

评论区

“一身归朔漠,数代靖兵戎,若以功名论,几与卫霍同。”

“汉朝初年的局势是很艰难的,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都差点被送到塞外和亲,那可是大汉的嫡长公主。还有汉武帝的姐姐也被送到了匈奴,这件事算是汉武帝致力于干翻匈奴的导火索。但是汉元帝时已经完全不同……”

“经过武帝开边,孝宣中兴,汉朝的实力达到顶峰,匈奴已经被打残了,汉朝不必屈辱求和,昭君出塞只是汉元帝的民族和睦政策罢了。”

汉高祖高声喝彩:“好!朕的子孙做的好!”

他原本因为白登之围低落的情绪瞬间高涨,恨不得告诉所有人,这是自家后代。

文帝景帝也很高兴,虽然不知武帝宣帝是自己哪一代的子孙,但要开边定然需要很到钱财。他们作为先辈,唯一能做的就是积攒更多财富,为子孙减轻压力。

汉武帝已经确定了自己的谥号,知道“武帝开边”说的就是他。他疑惑的是“孝宣中兴?有中兴就有衰落,难道自己的子孙后代没有能力守住基业,败坏了朝政,等到后来的宣帝时才有中兴之说吗?”

诸位大臣面面相觑,都不敢参与这个话题。卫青心里咯噔一下,如果不出意外自家外甥就是陛下的继承人,难道是外甥做的不够好……

有时候,知道一鳞半爪的消息反倒让人抓耳挠腮,恨不得天幕立刻开讲汉朝之事。

皇帝们关注的是边关无战事,另一些人的关注点却不一样。

吕雉咬紧了牙关,她的鲁元公主,居然要被送去和亲,那可是她唯一的女儿。看来,她必须加快速度,拉拢沛县老臣,拥有自己的势力。

【回到我们原来的话题上,汉朝建立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总有陈平的身影,至于他的最后一计,则发生在大汉建国二十多年后,在这里我们先卖个关子。】

【陈平活的通透,深谙人心,审时度势,每一次抉择中都能选中最好的一条路,却也因为多次改变政治主张被后人诟病。】

【公元前196年,英布叛乱,刘邦御驾亲征,身受重伤。回到长安不久,又听说燕王卢绾谋反,便派樊哙率军征讨。樊哙本是沛县的屠夫,后跟随刘邦起兵,骁勇善战,屡立战功,身为吕后的妹夫,他们天然就是同盟。但天下安定后,刘邦所代表的皇权与吕后的外戚集团之间产生了很深的矛盾,刘邦忌惮吕后势大,想要临阵换将,斩杀樊哙,执行这项任务的就是陈平。】

【眼看刘邦命不久矣,将来能做主的就是吕后和太子刘盈,陈平自然不想得罪吕后,他没有听命斩杀樊哙,而是将其押回京城,要杀要放,全由刘邦做主。】

天幕短短几句话之间信息量巨大,汉初的君臣都被惊到了,他们看着端坐首位的皇帝与皇后,面面相觑。

萧何在思索该不该答应吕后的拉拢,张良则想着,今天就不该出门,在家里修仙多自在。樊哙迅速低下头,他不能让人看到自己此刻的面色……

刘邦多疑的性格注定了他谁都不会相信,如今也将怀疑的目光看向了陈平。

陈平不紧不慢地解释道:“臣位卑,且疏不间亲,不敢参与陛下家事。”

皇家太可怕,我想回乡下!,

虽然群臣中也有人注意到匈奴只是分裂,并没有被完全消灭,但这种时候,就不要打扰陛下的兴致了。

【汉元帝时,北匈奴郅支单于看到呼韩邪单于在汉朝的支持下实力大增,于是向西域发展,攻打乌孙,以武力逼迫康居求和,并在当地筑城。汉朝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派兵攻打康居,城陷,郅支单于死。】

【呼韩邪单于为表忠心再次入朝,自请为婿,汉元帝同意了。不过此时与汉初情况不同,大汉属于强势的一方,不必嫁公主宗女出塞。汉元帝便从宫女中选了一人赐给呼韩邪,那人就是王昭君。】

【昭君出塞两年后,呼韩邪单于去世,她上书汉朝庭希望能回归故乡,此时汉元帝已死,其子汉成帝即位,面对昭君的恳求,汉成帝却漠然无视,要求昭君“从胡俗”,何为“胡俗”,便是父死子继,兄终弟及,继承的不只是王位财产,还有父亲的女人。昭君只能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,这对于一个成长在中原地区,知书达理的姑娘来说是莫大的耻辱。】

【群山万壑赴荆门,生长明妃尚有村。一去紫台连溯漠,独留青冢向黄昏。画图省识春风面,环佩空归月夜魂。千载琵琶作胡语,分明怨恨曲中论。】

【我们不知昭君有没有怨恨,但她定是极其思念家乡的,十余年后昭君郁郁而终,终其一生都没有再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。昭君悉心教导匈奴女子纺织种植,备受匈奴百姓爱戴,带给汉匈两国近半个世纪的和平,昭君功莫大焉!】

刘奭震惊的看着天幕,他所在的时空,昭君已经出塞,所以他能确定自己就是汉元帝,“朕只有不到两年的寿命了……”

再看太子刘骜上位后做的事,似乎不太靠谱啊。

汉成帝刘骜今日早朝正与百官商量昭君的来信,他们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,为了体现汉匈亲善和睦,当令昭君“从胡俗”。况且,那只是一个宫女,又不是刘家血脉,没有谁会费心为昭君着想。

若不是天幕及时出现,汉成帝的诏书就已经送出去了。

“天幕出现的也太不巧了,朕这不是还没有发出诏令吗!”现在,全天下都知道了自己的打算,他也怕引起民间物议沸腾,到时候又是更大的麻烦。

他吩咐近侍:“诏书留中,朕还要想一想。”

评论区

“一身归朔漠,数代靖兵戎,若以功名论,几与卫霍同。”

“汉朝初年的局势是很艰难的,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都差点被送到塞外和亲,那可是大汉的嫡长公主。还有汉武帝的姐姐也被送到了匈奴,这件事算是汉武帝致力于干翻匈奴的导火索。但是汉元帝时已经完全不同……”

“经过武帝开边,孝宣中兴,汉朝的实力达到顶峰,匈奴已经被打残了,汉朝不必屈辱求和,昭君出塞只是汉元帝的民族和睦政策罢了。”

汉高祖高声喝彩:“好!朕的子孙做的好!”

他原本因为白登之围低落的情绪瞬间高涨,恨不得告诉所有人,这是自家后代。

文帝景帝也很高兴,虽然不知武帝宣帝是自己哪一代的子孙,但要开边定然需要很到钱财。他们作为先辈,唯一能做的就是积攒更多财富,为子孙减轻压力。

汉武帝已经确定了自己的谥号,知道“武帝开边”说的就是他。他疑惑的是“孝宣中兴?有中兴就有衰落,难道自己的子孙后代没有能力守住基业,败坏了朝政,等到后来的宣帝时才有中兴之说吗?”

诸位大臣面面相觑,都不敢参与这个话题。卫青心里咯噔一下,如果不出意外自家外甥就是陛下的继承人,难道是外甥做的不够好……

有时候,知道一鳞半爪的消息反倒让人抓耳挠腮,恨不得天幕立刻开讲汉朝之事。

皇帝们关注的是边关无战事,另一些人的关注点却不一样。

吕雉咬紧了牙关,她的鲁元公主,居然要被送去和亲,那可是她唯一的女儿。看来,她必须加快速度,拉拢沛县老臣,拥有自己的势力。

【回到我们原来的话题上,汉朝建立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总有陈平的身影,至于他的最后一计,则发生在大汉建国二十多年后,在这里我们先卖个关子。】

【陈平活的通透,深谙人心,审时度势,每一次抉择中都能选中最好的一条路,却也因为多次改变政治主张被后人诟病。】

【公元前196年,英布叛乱,刘邦御驾亲征,身受重伤。回到长安不久,又听说燕王卢绾谋反,便派樊哙率军征讨。樊哙本是沛县的屠夫,后跟随刘邦起兵,骁勇善战,屡立战功,身为吕后的妹夫,他们天然就是同盟。但天下安定后,刘邦所代表的皇权与吕后的外戚集团之间产生了很深的矛盾,刘邦忌惮吕后势大,想要临阵换将,斩杀樊哙,执行这项任务的就是陈平。】

【眼看刘邦命不久矣,将来能做主的就是吕后和太子刘盈,陈平自然不想得罪吕后,他没有听命斩杀樊哙,而是将其押回京城,要杀要放,全由刘邦做主。】

天幕短短几句话之间信息量巨大,汉初的君臣都被惊到了,他们看着端坐首位的皇帝与皇后,面面相觑。

萧何在思索该不该答应吕后的拉拢,张良则想着,今天就不该出门,在家里修仙多自在。樊哙迅速低下头,他不能让人看到自己此刻的面色……

刘邦多疑的性格注定了他谁都不会相信,如今也将怀疑的目光看向了陈平。

陈平不紧不慢地解释道:“臣位卑,且疏不间亲,不敢参与陛下家事。”

皇家太可怕,我想回乡下!,

虽然群臣中也有人注意到匈奴只是分裂,并没有被完全消灭,但这种时候,就不要打扰陛下的兴致了。

【汉元帝时,北匈奴郅支单于看到呼韩邪单于在汉朝的支持下实力大增,于是向西域发展,攻打乌孙,以武力逼迫康居求和,并在当地筑城。汉朝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派兵攻打康居,城陷,郅支单于死。】

【呼韩邪单于为表忠心再次入朝,自请为婿,汉元帝同意了。不过此时与汉初情况不同,大汉属于强势的一方,不必嫁公主宗女出塞。汉元帝便从宫女中选了一人赐给呼韩邪,那人就是王昭君。】

【昭君出塞两年后,呼韩邪单于去世,她上书汉朝庭希望能回归故乡,此时汉元帝已死,其子汉成帝即位,面对昭君的恳求,汉成帝却漠然无视,要求昭君“从胡俗”,何为“胡俗”,便是父死子继,兄终弟及,继承的不只是王位财产,还有父亲的女人。昭君只能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,这对于一个成长在中原地区,知书达理的姑娘来说是莫大的耻辱。】

【群山万壑赴荆门,生长明妃尚有村。一去紫台连溯漠,独留青冢向黄昏。画图省识春风面,环佩空归月夜魂。千载琵琶作胡语,分明怨恨曲中论。】

【我们不知昭君有没有怨恨,但她定是极其思念家乡的,十余年后昭君郁郁而终,终其一生都没有再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。昭君悉心教导匈奴女子纺织种植,备受匈奴百姓爱戴,带给汉匈两国近半个世纪的和平,昭君功莫大焉!】

刘奭震惊的看着天幕,他所在的时空,昭君已经出塞,所以他能确定自己就是汉元帝,“朕只有不到两年的寿命了……”

再看太子刘骜上位后做的事,似乎不太靠谱啊。

汉成帝刘骜今日早朝正与百官商量昭君的来信,他们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,为了体现汉匈亲善和睦,当令昭君“从胡俗”。况且,那只是一个宫女,又不是刘家血脉,没有谁会费心为昭君着想。

若不是天幕及时出现,汉成帝的诏书就已经送出去了。

“天幕出现的也太不巧了,朕这不是还没有发出诏令吗!”现在,全天下都知道了自己的打算,他也怕引起民间物议沸腾,到时候又是更大的麻烦。

他吩咐近侍:“诏书留中,朕还要想一想。”

评论区

“一身归朔漠,数代靖兵戎,若以功名论,几与卫霍同。”

“汉朝初年的局势是很艰难的,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都差点被送到塞外和亲,那可是大汉的嫡长公主。还有汉武帝的姐姐也被送到了匈奴,这件事算是汉武帝致力于干翻匈奴的导火索。但是汉元帝时已经完全不同……”

“经过武帝开边,孝宣中兴,汉朝的实力达到顶峰,匈奴已经被打残了,汉朝不必屈辱求和,昭君出塞只是汉元帝的民族和睦政策罢了。”

汉高祖高声喝彩:“好!朕的子孙做的好!”

他原本因为白登之围低落的情绪瞬间高涨,恨不得告诉所有人,这是自家后代。

文帝景帝也很高兴,虽然不知武帝宣帝是自己哪一代的子孙,但要开边定然需要很到钱财。他们作为先辈,唯一能做的就是积攒更多财富,为子孙减轻压力。

汉武帝已经确定了自己的谥号,知道“武帝开边”说的就是他。他疑惑的是“孝宣中兴?有中兴就有衰落,难道自己的子孙后代没有能力守住基业,败坏了朝政,等到后来的宣帝时才有中兴之说吗?”

诸位大臣面面相觑,都不敢参与这个话题。卫青心里咯噔一下,如果不出意外自家外甥就是陛下的继承人,难道是外甥做的不够好……

有时候,知道一鳞半爪的消息反倒让人抓耳挠腮,恨不得天幕立刻开讲汉朝之事。

皇帝们关注的是边关无战事,另一些人的关注点却不一样。

吕雉咬紧了牙关,她的鲁元公主,居然要被送去和亲,那可是她唯一的女儿。看来,她必须加快速度,拉拢沛县老臣,拥有自己的势力。

【回到我们原来的话题上,汉朝建立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总有陈平的身影,至于他的最后一计,则发生在大汉建国二十多年后,在这里我们先卖个关子。】

【陈平活的通透,深谙人心,审时度势,每一次抉择中都能选中最好的一条路,却也因为多次改变政治主张被后人诟病。】

【公元前196年,英布叛乱,刘邦御驾亲征,身受重伤。回到长安不久,又听说燕王卢绾谋反,便派樊哙率军征讨。樊哙本是沛县的屠夫,后跟随刘邦起兵,骁勇善战,屡立战功,身为吕后的妹夫,他们天然就是同盟。但天下安定后,刘邦所代表的皇权与吕后的外戚集团之间产生了很深的矛盾,刘邦忌惮吕后势大,想要临阵换将,斩杀樊哙,执行这项任务的就是陈平。】

【眼看刘邦命不久矣,将来能做主的就是吕后和太子刘盈,陈平自然不想得罪吕后,他没有听命斩杀樊哙,而是将其押回京城,要杀要放,全由刘邦做主。】

天幕短短几句话之间信息量巨大,汉初的君臣都被惊到了,他们看着端坐首位的皇帝与皇后,面面相觑。

萧何在思索该不该答应吕后的拉拢,张良则想着,今天就不该出门,在家里修仙多自在。樊哙迅速低下头,他不能让人看到自己此刻的面色……

刘邦多疑的性格注定了他谁都不会相信,如今也将怀疑的目光看向了陈平。

陈平不紧不慢地解释道:“臣位卑,且疏不间亲,不敢参与陛下家事。”

皇家太可怕,我想回乡下!,

虽然群臣中也有人注意到匈奴只是分裂,并没有被完全消灭,但这种时候,就不要打扰陛下的兴致了。

【汉元帝时,北匈奴郅支单于看到呼韩邪单于在汉朝的支持下实力大增,于是向西域发展,攻打乌孙,以武力逼迫康居求和,并在当地筑城。汉朝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派兵攻打康居,城陷,郅支单于死。】

【呼韩邪单于为表忠心再次入朝,自请为婿,汉元帝同意了。不过此时与汉初情况不同,大汉属于强势的一方,不必嫁公主宗女出塞。汉元帝便从宫女中选了一人赐给呼韩邪,那人就是王昭君。】

【昭君出塞两年后,呼韩邪单于去世,她上书汉朝庭希望能回归故乡,此时汉元帝已死,其子汉成帝即位,面对昭君的恳求,汉成帝却漠然无视,要求昭君“从胡俗”,何为“胡俗”,便是父死子继,兄终弟及,继承的不只是王位财产,还有父亲的女人。昭君只能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,这对于一个成长在中原地区,知书达理的姑娘来说是莫大的耻辱。】

【群山万壑赴荆门,生长明妃尚有村。一去紫台连溯漠,独留青冢向黄昏。画图省识春风面,环佩空归月夜魂。千载琵琶作胡语,分明怨恨曲中论。】

【我们不知昭君有没有怨恨,但她定是极其思念家乡的,十余年后昭君郁郁而终,终其一生都没有再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。昭君悉心教导匈奴女子纺织种植,备受匈奴百姓爱戴,带给汉匈两国近半个世纪的和平,昭君功莫大焉!】

刘奭震惊的看着天幕,他所在的时空,昭君已经出塞,所以他能确定自己就是汉元帝,“朕只有不到两年的寿命了……”

再看太子刘骜上位后做的事,似乎不太靠谱啊。

汉成帝刘骜今日早朝正与百官商量昭君的来信,他们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,为了体现汉匈亲善和睦,当令昭君“从胡俗”。况且,那只是一个宫女,又不是刘家血脉,没有谁会费心为昭君着想。

若不是天幕及时出现,汉成帝的诏书就已经送出去了。

“天幕出现的也太不巧了,朕这不是还没有发出诏令吗!”现在,全天下都知道了自己的打算,他也怕引起民间物议沸腾,到时候又是更大的麻烦。

他吩咐近侍:“诏书留中,朕还要想一想。”

评论区

“一身归朔漠,数代靖兵戎,若以功名论,几与卫霍同。”

“汉朝初年的局势是很艰难的,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都差点被送到塞外和亲,那可是大汉的嫡长公主。还有汉武帝的姐姐也被送到了匈奴,这件事算是汉武帝致力于干翻匈奴的导火索。但是汉元帝时已经完全不同……”

“经过武帝开边,孝宣中兴,汉朝的实力达到顶峰,匈奴已经被打残了,汉朝不必屈辱求和,昭君出塞只是汉元帝的民族和睦政策罢了。”

汉高祖高声喝彩:“好!朕的子孙做的好!”

他原本因为白登之围低落的情绪瞬间高涨,恨不得告诉所有人,这是自家后代。

文帝景帝也很高兴,虽然不知武帝宣帝是自己哪一代的子孙,但要开边定然需要很到钱财。他们作为先辈,唯一能做的就是积攒更多财富,为子孙减轻压力。

汉武帝已经确定了自己的谥号,知道“武帝开边”说的就是他。他疑惑的是“孝宣中兴?有中兴就有衰落,难道自己的子孙后代没有能力守住基业,败坏了朝政,等到后来的宣帝时才有中兴之说吗?”

诸位大臣面面相觑,都不敢参与这个话题。卫青心里咯噔一下,如果不出意外自家外甥就是陛下的继承人,难道是外甥做的不够好……

有时候,知道一鳞半爪的消息反倒让人抓耳挠腮,恨不得天幕立刻开讲汉朝之事。

皇帝们关注的是边关无战事,另一些人的关注点却不一样。

吕雉咬紧了牙关,她的鲁元公主,居然要被送去和亲,那可是她唯一的女儿。看来,她必须加快速度,拉拢沛县老臣,拥有自己的势力。

【回到我们原来的话题上,汉朝建立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总有陈平的身影,至于他的最后一计,则发生在大汉建国二十多年后,在这里我们先卖个关子。】

【陈平活的通透,深谙人心,审时度势,每一次抉择中都能选中最好的一条路,却也因为多次改变政治主张被后人诟病。】

【公元前196年,英布叛乱,刘邦御驾亲征,身受重伤。回到长安不久,又听说燕王卢绾谋反,便派樊哙率军征讨。樊哙本是沛县的屠夫,后跟随刘邦起兵,骁勇善战,屡立战功,身为吕后的妹夫,他们天然就是同盟。但天下安定后,刘邦所代表的皇权与吕后的外戚集团之间产生了很深的矛盾,刘邦忌惮吕后势大,想要临阵换将,斩杀樊哙,执行这项任务的就是陈平。】

【眼看刘邦命不久矣,将来能做主的就是吕后和太子刘盈,陈平自然不想得罪吕后,他没有听命斩杀樊哙,而是将其押回京城,要杀要放,全由刘邦做主。】

天幕短短几句话之间信息量巨大,汉初的君臣都被惊到了,他们看着端坐首位的皇帝与皇后,面面相觑。

萧何在思索该不该答应吕后的拉拢,张良则想着,今天就不该出门,在家里修仙多自在。樊哙迅速低下头,他不能让人看到自己此刻的面色……

刘邦多疑的性格注定了他谁都不会相信,如今也将怀疑的目光看向了陈平。

陈平不紧不慢地解释道:“臣位卑,且疏不间亲,不敢参与陛下家事。”

皇家太可怕,我想回乡下!,

虽然群臣中也有人注意到匈奴只是分裂,并没有被完全消灭,但这种时候,就不要打扰陛下的兴致了。

【汉元帝时,北匈奴郅支单于看到呼韩邪单于在汉朝的支持下实力大增,于是向西域发展,攻打乌孙,以武力逼迫康居求和,并在当地筑城。汉朝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派兵攻打康居,城陷,郅支单于死。】

【呼韩邪单于为表忠心再次入朝,自请为婿,汉元帝同意了。不过此时与汉初情况不同,大汉属于强势的一方,不必嫁公主宗女出塞。汉元帝便从宫女中选了一人赐给呼韩邪,那人就是王昭君。】

【昭君出塞两年后,呼韩邪单于去世,她上书汉朝庭希望能回归故乡,此时汉元帝已死,其子汉成帝即位,面对昭君的恳求,汉成帝却漠然无视,要求昭君“从胡俗”,何为“胡俗”,便是父死子继,兄终弟及,继承的不只是王位财产,还有父亲的女人。昭君只能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,这对于一个成长在中原地区,知书达理的姑娘来说是莫大的耻辱。】

【群山万壑赴荆门,生长明妃尚有村。一去紫台连溯漠,独留青冢向黄昏。画图省识春风面,环佩空归月夜魂。千载琵琶作胡语,分明怨恨曲中论。】

【我们不知昭君有没有怨恨,但她定是极其思念家乡的,十余年后昭君郁郁而终,终其一生都没有再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。昭君悉心教导匈奴女子纺织种植,备受匈奴百姓爱戴,带给汉匈两国近半个世纪的和平,昭君功莫大焉!】

刘奭震惊的看着天幕,他所在的时空,昭君已经出塞,所以他能确定自己就是汉元帝,“朕只有不到两年的寿命了……”

再看太子刘骜上位后做的事,似乎不太靠谱啊。

汉成帝刘骜今日早朝正与百官商量昭君的来信,他们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,为了体现汉匈亲善和睦,当令昭君“从胡俗”。况且,那只是一个宫女,又不是刘家血脉,没有谁会费心为昭君着想。

若不是天幕及时出现,汉成帝的诏书就已经送出去了。

“天幕出现的也太不巧了,朕这不是还没有发出诏令吗!”现在,全天下都知道了自己的打算,他也怕引起民间物议沸腾,到时候又是更大的麻烦。

他吩咐近侍:“诏书留中,朕还要想一想。”

评论区

“一身归朔漠,数代靖兵戎,若以功名论,几与卫霍同。”

“汉朝初年的局势是很艰难的,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都差点被送到塞外和亲,那可是大汉的嫡长公主。还有汉武帝的姐姐也被送到了匈奴,这件事算是汉武帝致力于干翻匈奴的导火索。但是汉元帝时已经完全不同……”

“经过武帝开边,孝宣中兴,汉朝的实力达到顶峰,匈奴已经被打残了,汉朝不必屈辱求和,昭君出塞只是汉元帝的民族和睦政策罢了。”

汉高祖高声喝彩:“好!朕的子孙做的好!”

他原本因为白登之围低落的情绪瞬间高涨,恨不得告诉所有人,这是自家后代。

文帝景帝也很高兴,虽然不知武帝宣帝是自己哪一代的子孙,但要开边定然需要很到钱财。他们作为先辈,唯一能做的就是积攒更多财富,为子孙减轻压力。

汉武帝已经确定了自己的谥号,知道“武帝开边”说的就是他。他疑惑的是“孝宣中兴?有中兴就有衰落,难道自己的子孙后代没有能力守住基业,败坏了朝政,等到后来的宣帝时才有中兴之说吗?”

诸位大臣面面相觑,都不敢参与这个话题。卫青心里咯噔一下,如果不出意外自家外甥就是陛下的继承人,难道是外甥做的不够好……

有时候,知道一鳞半爪的消息反倒让人抓耳挠腮,恨不得天幕立刻开讲汉朝之事。

皇帝们关注的是边关无战事,另一些人的关注点却不一样。

吕雉咬紧了牙关,她的鲁元公主,居然要被送去和亲,那可是她唯一的女儿。看来,她必须加快速度,拉拢沛县老臣,拥有自己的势力。

【回到我们原来的话题上,汉朝建立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总有陈平的身影,至于他的最后一计,则发生在大汉建国二十多年后,在这里我们先卖个关子。】

【陈平活的通透,深谙人心,审时度势,每一次抉择中都能选中最好的一条路,却也因为多次改变政治主张被后人诟病。】

【公元前196年,英布叛乱,刘邦御驾亲征,身受重伤。回到长安不久,又听说燕王卢绾谋反,便派樊哙率军征讨。樊哙本是沛县的屠夫,后跟随刘邦起兵,骁勇善战,屡立战功,身为吕后的妹夫,他们天然就是同盟。但天下安定后,刘邦所代表的皇权与吕后的外戚集团之间产生了很深的矛盾,刘邦忌惮吕后势大,想要临阵换将,斩杀樊哙,执行这项任务的就是陈平。】

【眼看刘邦命不久矣,将来能做主的就是吕后和太子刘盈,陈平自然不想得罪吕后,他没有听命斩杀樊哙,而是将其押回京城,要杀要放,全由刘邦做主。】

天幕短短几句话之间信息量巨大,汉初的君臣都被惊到了,他们看着端坐首位的皇帝与皇后,面面相觑。

萧何在思索该不该答应吕后的拉拢,张良则想着,今天就不该出门,在家里修仙多自在。樊哙迅速低下头,他不能让人看到自己此刻的面色……

刘邦多疑的性格注定了他谁都不会相信,如今也将怀疑的目光看向了陈平。

陈平不紧不慢地解释道:“臣位卑,且疏不间亲,不敢参与陛下家事。”

皇家太可怕,我想回乡下!,

虽然群臣中也有人注意到匈奴只是分裂,并没有被完全消灭,但这种时候,就不要打扰陛下的兴致了。

【汉元帝时,北匈奴郅支单于看到呼韩邪单于在汉朝的支持下实力大增,于是向西域发展,攻打乌孙,以武力逼迫康居求和,并在当地筑城。汉朝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派兵攻打康居,城陷,郅支单于死。】

【呼韩邪单于为表忠心再次入朝,自请为婿,汉元帝同意了。不过此时与汉初情况不同,大汉属于强势的一方,不必嫁公主宗女出塞。汉元帝便从宫女中选了一人赐给呼韩邪,那人就是王昭君。】

【昭君出塞两年后,呼韩邪单于去世,她上书汉朝庭希望能回归故乡,此时汉元帝已死,其子汉成帝即位,面对昭君的恳求,汉成帝却漠然无视,要求昭君“从胡俗”,何为“胡俗”,便是父死子继,兄终弟及,继承的不只是王位财产,还有父亲的女人。昭君只能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,这对于一个成长在中原地区,知书达理的姑娘来说是莫大的耻辱。】

【群山万壑赴荆门,生长明妃尚有村。一去紫台连溯漠,独留青冢向黄昏。画图省识春风面,环佩空归月夜魂。千载琵琶作胡语,分明怨恨曲中论。】

【我们不知昭君有没有怨恨,但她定是极其思念家乡的,十余年后昭君郁郁而终,终其一生都没有再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。昭君悉心教导匈奴女子纺织种植,备受匈奴百姓爱戴,带给汉匈两国近半个世纪的和平,昭君功莫大焉!】

刘奭震惊的看着天幕,他所在的时空,昭君已经出塞,所以他能确定自己就是汉元帝,“朕只有不到两年的寿命了……”

再看太子刘骜上位后做的事,似乎不太靠谱啊。

汉成帝刘骜今日早朝正与百官商量昭君的来信,他们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,为了体现汉匈亲善和睦,当令昭君“从胡俗”。况且,那只是一个宫女,又不是刘家血脉,没有谁会费心为昭君着想。

若不是天幕及时出现,汉成帝的诏书就已经送出去了。

“天幕出现的也太不巧了,朕这不是还没有发出诏令吗!”现在,全天下都知道了自己的打算,他也怕引起民间物议沸腾,到时候又是更大的麻烦。

他吩咐近侍:“诏书留中,朕还要想一想。”

评论区

“一身归朔漠,数代靖兵戎,若以功名论,几与卫霍同。”

“汉朝初年的局势是很艰难的,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都差点被送到塞外和亲,那可是大汉的嫡长公主。还有汉武帝的姐姐也被送到了匈奴,这件事算是汉武帝致力于干翻匈奴的导火索。但是汉元帝时已经完全不同……”

“经过武帝开边,孝宣中兴,汉朝的实力达到顶峰,匈奴已经被打残了,汉朝不必屈辱求和,昭君出塞只是汉元帝的民族和睦政策罢了。”

汉高祖高声喝彩:“好!朕的子孙做的好!”

他原本因为白登之围低落的情绪瞬间高涨,恨不得告诉所有人,这是自家后代。

文帝景帝也很高兴,虽然不知武帝宣帝是自己哪一代的子孙,但要开边定然需要很到钱财。他们作为先辈,唯一能做的就是积攒更多财富,为子孙减轻压力。

汉武帝已经确定了自己的谥号,知道“武帝开边”说的就是他。他疑惑的是“孝宣中兴?有中兴就有衰落,难道自己的子孙后代没有能力守住基业,败坏了朝政,等到后来的宣帝时才有中兴之说吗?”

诸位大臣面面相觑,都不敢参与这个话题。卫青心里咯噔一下,如果不出意外自家外甥就是陛下的继承人,难道是外甥做的不够好……

有时候,知道一鳞半爪的消息反倒让人抓耳挠腮,恨不得天幕立刻开讲汉朝之事。

皇帝们关注的是边关无战事,另一些人的关注点却不一样。

吕雉咬紧了牙关,她的鲁元公主,居然要被送去和亲,那可是她唯一的女儿。看来,她必须加快速度,拉拢沛县老臣,拥有自己的势力。

【回到我们原来的话题上,汉朝建立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总有陈平的身影,至于他的最后一计,则发生在大汉建国二十多年后,在这里我们先卖个关子。】

【陈平活的通透,深谙人心,审时度势,每一次抉择中都能选中最好的一条路,却也因为多次改变政治主张被后人诟病。】

【公元前196年,英布叛乱,刘邦御驾亲征,身受重伤。回到长安不久,又听说燕王卢绾谋反,便派樊哙率军征讨。樊哙本是沛县的屠夫,后跟随刘邦起兵,骁勇善战,屡立战功,身为吕后的妹夫,他们天然就是同盟。但天下安定后,刘邦所代表的皇权与吕后的外戚集团之间产生了很深的矛盾,刘邦忌惮吕后势大,想要临阵换将,斩杀樊哙,执行这项任务的就是陈平。】

【眼看刘邦命不久矣,将来能做主的就是吕后和太子刘盈,陈平自然不想得罪吕后,他没有听命斩杀樊哙,而是将其押回京城,要杀要放,全由刘邦做主。】

天幕短短几句话之间信息量巨大,汉初的君臣都被惊到了,他们看着端坐首位的皇帝与皇后,面面相觑。

萧何在思索该不该答应吕后的拉拢,张良则想着,今天就不该出门,在家里修仙多自在。樊哙迅速低下头,他不能让人看到自己此刻的面色……

刘邦多疑的性格注定了他谁都不会相信,如今也将怀疑的目光看向了陈平。

陈平不紧不慢地解释道:“臣位卑,且疏不间亲,不敢参与陛下家事。”

皇家太可怕,我想回乡下!,

推荐阅读:

陆轩夏紫烟风香草暖走河东 人类败北前如何自救[星际] 将军宠妻日常 病态掠夺 祖龙学院 千金闺途 掠夺 有处可寻 穿书后我带崩了反派的人设 今晚月色很美 校草来袭,神经丫头有点甜 霍少高调宠妻:影后老婆18芳龄 被继母逼嫁后,锦鲤娇妻旺全家 晚明浮生 炼器通天记 灵川灵诺(伪名想做瞎的守护神 重回二十 都市之天天客栈 浪子重生后更浪了 甜妻似火:理事长,太霸道! 从院队教练开始的执教生涯 免死无门 狐妖:从一人开始开宝箱 蛊经 我是谁 寒霜泪 冰火大尊 [花样]凯丽压了道明寺 日出东南隅 一夏星光(娱乐圈) 不负韶光 杀手穿越成嫡女:创世女神

上一章目录+书架下一章